必須指明兒童行為改變的方向
兒童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了良好行為的傾向,但是如果受到長輩溺愛或模仿對象不良,有時會產生一些不良行為。如:有時表現(xiàn)得很自私,不讓別的小朋友玩他的玩具;有時很任性,非要別人的東西不可;有時甚至會打人。這些行為不可姑息遷就,否則容易使兒童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。但是簡單粗暴的責罵、體罰等強制手段難以達到預期目的,因為兒童的良好行為需要通過不斷訓練,反復實踐,才能逐漸形成。為幫助兒童改變不良行為習慣,父母和教師必須為他們指明改變的方向。
例如,父母要統(tǒng)一立場,向兒童表明“爸爸、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”的鮮明觀點。兒童對父母有著強烈的依賴感,父母又是兒童心目中的絕對權威。在一般情況下,兒童會產生不得不改變自己行為的傾向,以確保父母對自己的愛。但接下來為兒童指明“爸爸、媽媽希望你怎樣做”是至關重要的一步,不然兒童只能猜測父母的態(tài)度,并根據(jù)猜測的結果來改變自己的行為,這常常會使兒童不得要領,或者弄錯方向。
兒童入園后,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父母的地位。比如兒童常常對父母說:“這是老師說的!边@時教師對兒童的教育不能泛泛停留在一般說教上,而應對兒童行為的好壞亮出自己鮮明的態(tài)度。如:在游戲或活動結束后,教師要明確提出:“××的做法是正確的,應該表揚!薄啊痢恋淖龇ㄊ遣徽_的,應該糾正。”特別要指出如何糾正。這樣,一方面可以強化兒童那些符合要求的行為,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兒童轉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行為,同時也為不良行為的轉變指明了方向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