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口石砌水井 一段美麗傳說
在和平流傳至今的民間節(jié)日歌謠中,有一首這樣唱道:“七月七,叮叮叮,七夕水,挑幾埕!彼浭龅,就是和平的挑“七夕水”風俗。當地縣志也記載說,“七夕,男女晨起擔水貯之,謂‘七夕水’,飲之可以治疾明目!彼龅摹皳A之”,為和平民間傳統(tǒng)七夕活動中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活動,亦即“儲水”之習。這一習俗歷經百年而不衰。而在和平縣城要說挑“七夕水”,就不能不說說位于和平縣城大井頭的活民井。
活民井的來歷
活民井位于和平縣陽明鎮(zhèn)城西村解放路大井頭。據《和平縣志》記載,明正德十六年(1521 年)四月,當時和平縣城剛剛建好,適遇謝風勝率流匪圍攻縣城,一連三天,城中無水可飲,兵民盡皆口渴難忍,省祭陳震等率鄉(xiāng)人于羊子埔禱而鑿井,掘地丈余,即有清泉涌出,渴者得飲之,故名活民井。
活民井呈圓形,直徑2.5 米,深約6 米,井壁用弧形紅砂巖砌成,井欄用十塊大小不一的花崗巖石砌筑,四面用花崗巖石鋪砌2 米寬井臺。井泉長年不息,甘甜清冽。和平縣文化部門相關專家多次考證后認為,這是和平縣保存最早的石砌水井,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與建筑工藝參考價值。
與“七夕水”的傳說
在大井頭,說起有關“七夕水” 的故事,有一段美麗的傳說。據當地老一輩人介紹,每年農歷七月七日晚上,天上七位仙女會到銀河暢游玩耍。好心的仙女們知道銀河里的水可以治病,就紛紛把銀河里的水澆灑到人間水井里,讓凡間民眾取之備用。每年七月初七早晨頭遍雞啼后,各家即到井邊汲水儲藏,稱之為“七夕水”。
每年農歷七月初七,居住在和平縣城的人都會到大井頭活民井去取“七夕水”,最熱鬧時,大半個縣城的人都來,取水的器具把旁邊 400 多平方米的草坪都放滿了。據說“七夕水”經久不腐,能去瘡毒,把“七夕水”裝入瓦埕中填滿壓實,加蓋后用黃泥密封埕口,放在陰涼處,三年后開埕飲用,可清熱解暑,去熱清毒。
和平縣城流傳在活民井取“七夕水”習俗,多數緣于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,但“七夕水”到底有沒有那么神奇,至今無法考證。不過,以“七夕水”的久經不變來紀念牛郎織女永恒不變的愛情,也不失為一道民俗風景。如今,美麗的傳說依舊,和平挑“七夕水”的風俗還在流行。
成為文物保護單位
在大井頭,如今住的人都姓黃。大井頭是從黃姓祠堂門及兩個偏門進入,里面人口最旺時有一百多戶,現在有四五十戶,里面戶戶相連。黃姓祠堂門前約有四百平方米草坪,西側就是水井,東側有一些石牌坊。
由于用竹篙打水,年長日久,井欄竟被拉出一條條深約寸許的凹痕。當年縣城里還沒有自來水,大半個城西街的人都到大井頭活民井挑水食用。所以,現在一些和平縣城人都說自己是喝活民井的水長大的。如今,雖然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,但當地還有人仍然飲用這口井的水。
《易·井》云:“井養(yǎng)而不窮也! 記者在活民井旁邊一民居看到一副對聯(lián)“井受王明運福祉,養(yǎng)成已德課兒孫”,橫批“井養(yǎng)草廬”,從中也看出當地人對活民井的重視。愛井護井蔚然成風,如今,活民井被評為我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。當地村民想根據村里的原生態(tài)特色和生態(tài)涵養(yǎng)的功能定位,積極發(fā)展生態(tài)民俗旅游,讓游客也看看他們幸福恬靜的生活。
本報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陳仰天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