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文教學與學生語言素質的培養(yǎng)
學習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心理活動,在語文教學中,語言對閱讀和寫作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。因此,語文教師應注意在教學活動中,激勵學生學好語文,培養(yǎng)良好的語言素質。
課堂語言是教師通過簡明的語言描述,再造出新的形象來吸引和感染學生,從而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恰切地領會講授知識內容的語言。照本宣科是無法描述和再造形象的,也無法激發(fā)學生濃厚的興趣。因此,學生語言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說話能力、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。為了培養(yǎng)學生的語言素質,我在多年的教學研究中,做過一些努力。
一、注重誦讀訓練,培養(yǎng)學生的語感能力。
古人云: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”,誦讀是奠定閱讀基礎,培養(yǎng)語感能力的有效途徑。誦讀是眼、耳、腦多種感官的協(xié)調過程,是直覺感受語言、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。在具體的語境中,讓學生反復朗讀吟誦,吟誦中思考品味,會其義自現,入情明理的。教學中,可以引導學生進入角色,摹擬人物情態(tài)誦讀,如抑揚的語調、變化的語速、語音的輕重等。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意境,體現氛圍,如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》老先生的自我陶醉;《藤野先生》中體現藤野先生學者風范的自我介紹閱讀等。讓學生用多層次的語調進行誦讀,體會意境,逐漸進入藝術境界之中。誦讀可以采用多種方式,除了老師范讀,多媒體教讀之外,還可以自由讀,指名讀,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式,避免學生多讀生厭。另外,吟詠誦讀還可以使學生領悟作文之道。
二、注意詞句理解,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感染力
1.揣摩研究動詞、形容詞。在眾多的詞語中,揣摩研究動詞、形容詞。在眾多詞語中,動詞、形容詞表現力最強。文章寫得好,就是因為恰當運用了動詞和形容詞。如魯迅先生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》一文中關于“雪地捕鳥”的一段描寫,“露”、“支”、“撒”、“系”、 “拉”、“罩”等動詞,準確而又生動地描繪了捕鳥的全過程,也從捕鳥的活動中寫出了兒童捕鳥時的興奮、驚喜之情,樂在其中。朱自清先生的《春》中“春草圖”的“坐”、“躺”、“踢”、 “捉”等動詞,“嫩”、“綠”、“軟”等形容詞,使人如臨其境,如見其狀。教學中反復推敲這些動詞、形容詞,讓學生自己感悟,能達到訓練語感,提高閱讀水平的作用。
2.揣摩研究表示顏色的詞語。色彩是視覺現象的信號,它具有促進語言形象化,增強語言美感的效果。閱讀教學過程中,引導學生品味研究這些語詞,能增強文學作品中形象的感染力,進而更好地理解作品。如老舍先生的《濟南的冬天》一文中描寫小山:它是白的,“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”,松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;它是銀的,“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”,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;它是彩色的,“ 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”。通過對各個細部的雪光、雪色的描繪,畫出了小山的秀美。教學中,讓學生注意這些詞語的應用,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內容。
三、創(chuàng)設情境,用形象感染學生
學習語文的強大動力,來源于對語言的興趣,來源于對語文內在美感的追求,以及對語文的思想、精神和方法的深刻理解。要學生學好語文,就不能只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語言素質的培養(yǎng)。如《孔乙己》中孔乙己分茴香豆的場面:
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,彎下腰去說道,不多了,我已經不多了,直起身又看一眼豆,自己搖頭說,不多不多!多乎哉?不多也。魯迅先生將孔乙己的迂腐可笑描摹得窮形盡相。語文教學必須滲透美育,我重視運用多種手段(多媒體、掛圖、實物)讓學生更有興趣學習課文、理解課文的意境美,從而培養(yǎng)學生的語文素質。如杜牧的《江南春絕句》“千里鶯啼綠映紅,水村山郭酒旗風。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臺風雨中!痹诮虒W中,我抓住這些句子進行研究,通過對詞語的品味,形成敏銳的語感,既領會了語文內容,又從中得到美的享受,既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興趣,又能達到訓練的目的。
語言中語調的抑揚頓挫,輕重緩急,語音的和諧變化,節(jié)奏的高低均衡,都能對人的生理、心理產生一種愉悅感,這就是一種美的情趣。它有利于保持學生高度的注意力,培養(yǎng)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