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龍川縣車田鎮(zhèn)車田中學勵志洪鐘
龍川縣車田鎮(zhèn)車田中學保存著一完好的清代洪鐘,至今還作為提醒學生作息的報鳴鐘,每天該校學生仍然聽洪鐘聲上下課。據(jù)考證,此洪鐘原為車田鎮(zhèn)嶂石村雞志坑的雞足山庵的傳世法器。乾隆十年(1745年),雞足山庵擴建重修時所建,在1960年左右,被運往車田中學保管,一直懸掛使用至今。
記者注意到,此洪鐘重300余斤,高90厘米,直徑60厘米,鐘身有兩聯(lián)“國泰民安歌仕日,風調雨順樂堯天。”“聲聞四野聞慈渡,響徹群生佛法輪”,周圍還鑄刻有《雞足山建鐘序》一文。
勵志洪鐘至今仍聲音洪亮。
佗城趙佗后人建“庵”
說起這口洪鐘,就不能不提雞足山庵。該庵相傳為南越王趙佗后裔出資興建。南越王趙佗后裔在佗城經(jīng)過數(shù)十代人的繁衍生息,不少人靠著勤勞勇敢發(fā)家致富,其中一后裔更是先拔頭籌,成了擁有連城店鋪,富甲一方的商賈。
為感謝祖宗蔭護,也期待后代能繼續(xù)過上富足生活,趙佗后裔遠涉至車田鎮(zhèn)嶂石村雞志坑,在當?shù)夭蛔?00米的雞足山上建造了這座庵。多番努力,庵于康熙四十三年(即1704年)建成,因建于雞足山上,故取名“雞足山庵”。
不過,令人奇怪的是,一般庵要掛設鐘鼓。雞足山庵在建成之初,并沒有掛設鐘鼓。庵建成后,趙佗后裔只是招募了幾名僧侶焚香念經(jīng),留下足夠添置家當維護生計的錢銀后就回到佗城繼續(xù)經(jīng)營生意,后來濟貧助困,直至家財散盡,最后舉家遷離佗城,到梅州、福建一帶落戶。
登云鄭氏后人捐“鐘”
不過,說來奇怪,趙氏后裔在庵建成后再也沒有去看過,然其所建的雞足山庵在當?shù)貥O受歡迎,香火極旺,庵內僧侶最旺時超過20人,開墾耕地近20畝,每年收糧數(shù)十石,人稱“萬戶庵”,還經(jīng)常接濟附近窮苦百姓,善舉深得民心,尤其在龍川、和平兩縣方圓數(shù)十里享有盛名。
后來到了清代乾隆十年(1745年),雞足山庵需要擴建重修。佗城趙氏后裔的好友——住在龍川登云鎮(zhèn)鄭氏后裔也富足起來,富甲一方。為紀念祖先與佗城趙氏后裔兄弟友誼并感謝趙家先前對祖先發(fā)家的資助,鄭氏后裔特地召集族人捐資鑄造洪鐘一口,制作牛皮大鼓一個,分別置于雞足山庵正門左右兩側。從此,雞足山庵終于實現(xiàn)暮鼓晨鐘,香煙繚繞。
后來,雞足山庵又經(jīng)過多次擴建、修繕,或許有人覺得“雞足山庵”名字有些俗氣,見庵的周圍長滿了山竹,故一度更名為“桂竹庵”。
洪鐘時刻激勵學子奮進
當?shù)剜l(xiāng)賢廖輝光祖屋與雞足山庵遺址只有一坳之隔,距離不足兩里地,他父親在世時時常在庵里幫忙,父親也經(jīng)常將庵里的軼事講與他聽,據(jù)說,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,雞足山庵的僧侶被遣散,最后一任住持梁亞佛也在當?shù)厝⒐褘D為妻,庵里所耕田地歸公,庵所處遺址也被附近生產隊以間為單位分給農戶開墾為自留地,種植花生、黃豆等作物。
此外,庵里香案、神像被毀,大部分房屋被拆,僅留正中廳堂一間,以便過往群眾耕作時遮陽避雨。不過,由于年久失修,正中廳堂也在1953年間一次暴風雨中轟然倒塌。如今,雞足山庵只剩下部分殘存的墻基。
庵被毀后,木料、石料全部被群眾用來修橋鋪路,完好無損的清代洪鐘被運到當?shù)佞Q且小學保存。在1960年左右,又被運往車田中學,一直懸掛使用至今。盡管歷經(jīng)300多年風吹日曬雨淋,并有多處缺損,但聲音依然清晰洪亮,催人奮進。
本報記者 張濤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