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融合鑄就大中華文化——讀白木《傳國玉璽》
■丁振海
清代文學家孔尚任的名作《桃花扇》,是借離合之情,寫興亡之感;作家白木的長篇歷史小說《傳國玉璽》(作家出版社,2018年12月出版),則是借傳國玉璽之器,寫朝代興替之實!短一ㄉ取酚幸痪涿“桃花扇里送春秋”,我套用一下,傳國玉璽送春秋。白木的這部小說,通過傳國玉璽在南北朝時期曲折離奇的遷徙故事,把這個時期紛紜復雜的歷史煙云,巧妙收攏了進來,是一部填補空白的優(yōu)秀作品。
應該說,作者選取中國歷史上這一段最為復雜卻十分重要的時期來寫,既是挑戰(zhàn)極限,也獨具慧眼。許久以來,人們對六朝有些低估,因為朝代更迭頻繁,歷史事件龐雜,所以研究得不透,文學表現(xiàn)更是少之又少。但當時南北有很多的交流,促進了民族融合,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。
民族融合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,帶來了文化的多樣化,交流、碰撞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大文化,那是一種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。眾多民族單位是多元,中華民族是一體,多元中的統(tǒng)一,使得中華民族在浩蕩的歷史進程中異彩紛呈,蓬勃壯麗,在多樣性中保持強勁的凝聚力。文學的自覺就是從南朝開始的。過去文史哲是不分的,《詩經(jīng)》里好多作品不是文學,真正的文學作為一個獨立審美的東西,就始于南北朝的《昭明文選》。老莊告退,而山水方滋。三大文學批評巨著,都出現(xiàn)在那個時期。楊炫之的《洛陽伽藍記》、酈道元的《水經(jīng)注》更是集大成之作。
從某種意義上講,南北朝百余年的遷徙、雜居甚至混戰(zhàn),是在為一個嶄新的隋唐王朝做準備。那個時期即便是痛苦,也是為未來輝煌淬煉。我們在國外時,常?吹教迫私帧L迫耸鞘裁?唐人就是民族融合后的中國人。
民族融合一方面讓中華文化更加蒼勁、豐腴,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認同、文化的凝聚。文化認同是一種肯定的文化價值判斷,是文化成員承認新文化或異文化因素的價值效用符合傳統(tǒng)文化價值標準的認可態(tài)度與方式。人民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,既是一個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精神力量,又使這個民族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。
作者以傳國玉璽在那個時代的流離轉徙作為故事線,串起中國歷史上有著特殊意義的五十年,這是個非常聰明的方式。傳國玉璽是一個象征。它既是權力的象征,更是文化的象征。李斯刻在那上面的八個字“受命于天既壽永昌”,一代一代傳了下來。中國境內的任何一個民族再強盛,再落后,再兇悍,他們的首領同樣認為沒有這個東西就是白板天子,名不正言不順,言不順事不行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這也是一種文化的認同。它發(fā)源于漢文化,散發(fā)至整個中華大地。
文化自信,首先應該是文化的認同。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(jīng)五千年屹立不倒,就是因為文化的認同。這一點通過傳國玉璽的傳承就可以看出來。傳國玉璽在南北朝時期見證的歷史風云,更是一部文化史詩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作品的意義非常重要。據(jù)我所知,現(xiàn)在還沒有這方面的鴻篇巨制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,而且還具有開創(chuàng)性、開拓性意義。
作者對歷史事實的尊重也令我印象深刻。歷史小說的創(chuàng)作,避不開史實和虛構的關系。史實是前提,虛構是文學的必要要求。無論虛實,最重要的,我認為,首先得尊重歷史、敬畏歷史。作者是在正史的基礎上進行創(chuàng)作的。作者讀了大量的資料,還多次到北魏的發(fā)祥之地內蒙古,實地考察歷史遺跡。這種嚴謹?shù)膽B(tài)度值得肯定。在寫作手法上,作者以別開生面的紀實推理形式,層層遞進地講述歷史,這對當代歷史小說的創(chuàng)作,有著探索意義,它拓寬了歷史小說創(chuàng)作的寫作思路。
近年來,以架空為由頭的所謂歷史小說、歷史劇,泛濫網(wǎng)絡和熒屏,虛無和妄誕打破了歷史的鏡面,也踐踏了文學的邊際,給青少年帶來極大的負面誤導。如何能夠在正史中尋找文學的邏輯,如何能夠讓文學呈現(xiàn)正史的魅力,讓民族融合形成的大中華文化,綻放更加燦爛的霞光,《傳國玉璽》做了很好的示范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