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趣事
作者:溫偉權(quán)
當今科技發(fā)展日新月異,電腦、iPad、手機等電子產(chǎn)品進入每家每戶,經(jīng)常可見小朋友低頭拿著手機或iPad,沉迷地玩著游戲、看著視頻,手指不時靈巧地在屏幕上劃來劃去。電子產(chǎn)品正陪伴著這一代的小朋友成長,他們的童年可稱為指尖上的童年。這不禁讓我想起自己兒時玩耍的那些趣事,與現(xiàn)在相比,是多么的不同。
6歲時,我在家鄉(xiāng)農(nóng)村的一間小學(xué)讀一年級。當時有一個小伙伴鬼點子多,小小年紀的他,學(xué)會了一門捕蟬的絕活。至今我仍清楚記得他捕蟬的細節(jié),先從墻壁上用手攪下一把蜘蛛絲,吐點唾沫在掌心,用兩個手掌將蜘蛛絲揉合成一團,形成一個球狀,黏性特強。這時將蜘蛛絲團套在一根細樹枝頂端,再將細樹枝綁定在一根長長的竹竿上,如此,捕蟬的工具就制作好了,原理是利用蜘蛛絲團的黏性粘住蟬的翅膀。當時我跟著那個小伙伴去捕蟬,見他舉著竹竿能精準地讓蜘蛛絲團緊緊地粘住高高樹上蟬的一側(cè)翅膀,很快便將蟬捕下來,一捕一個準。而我有樣學(xué)樣舉著竹竿想捕一只,卻沒有摸著門道,往往是一下把蟬給嚇得飛跑了。
二年級,我轉(zhuǎn)學(xué)到了縣城的小學(xué),但每年寒暑假都會回農(nóng)村外公家住上一段時間。在外公家,我最喜歡的便是和三兩個小伙伴,一起拿著簸箕到農(nóng)田旁邊的小水溝里撈魚,方法極為簡單高效,用簸箕開口的一端朝著水草生長茂盛的水溝邊一插,再用力沿著溝邊往上提,然后便出現(xiàn)一幅“水漏魚蝦蹦”的情景。最常打撈上來的是一種客家話叫“絲線公/彭碑石”的小魚兒,有時也會打撈到小青蛙、小蝦、小螃蟹甚至小泥蛇,把小伙伴嚇一大跳,趕緊把簸箕扔進水溝里。“絲線公”只有拇指般大小,黃褐色外表上有深紅色的豎條紋,喜歡吃蚊子、蒼蠅,放進玻璃瓶里養(yǎng)著,能活上很長一段時間。直到今天,還有不少人家里養(yǎng)著這種小魚兒。
在縣城,我家住在父親的單位大院,大院一樓中間的露天空地是我和小伙伴們最經(jīng)常玩耍的場所。當時一起玩過的游戲項目有很多很多:彈玻璃球、拍紙片、打石仔、扔沙包、跳繩、抓人、踢球……小學(xué)五六年級時,在學(xué)生中興起了收集果凍布丁封面紙的熱潮。那時的果凍封面紙圖案豐富,一套一套的,有水果系列、西游記系列、北京亞運會系列、各種類型的十二生肖系列、變形金剛系列等等,題材應(yīng)有盡有,與郵票有得一比,同學(xué)們都當作郵票般收集。為了收集到更多的果凍封面紙,我和幾個小伙伴會利用周末時間,專門到街上撿,不怕臟不怕累,若有拾獲,如獲至寶。撿回來后洗抹干凈,小心謹慎地將圖案剪下來,再鑲進郵冊里。根據(jù)封面紙的圖案及稀有程度,同學(xué)間會相互交換各自的封面紙,好像大人們在市場公平交易商品一般。那時我收集了兩本郵冊的果凍封面紙,大學(xué)時送了一本給朋友,至今家里還保存著一本,閑暇時看看,倍感親切。
兒時至今,不過二三十年光景,卻是時過境遷,物是人非,當年我們所玩的彈玻璃球、拍紙片、扔沙包、跳繩等游戲,多是室外多人參與簡單易玩的活動,更接近大自然。而如今,小朋友們玩的是積木、扭扭車、電動玩具、手機等,更多是在家里一個人自個兒玩,雖然也會給小朋友帶來樂趣,但我還是喜歡并留戀兒時那般的童年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