凝視一朵浪花——少年蕭殷小小說《餓》讀后
作者:陳振昌
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,浩浩蕩蕩的江水,總是會激越起無數(shù)的浪花。這些浪花,爭奇斗艷,有碩大無比壯觀者,有形態(tài)奇特示人者,有色彩斑斕奪目者……江河不息,創(chuàng)造不息。
最近在河源市圖書館流連,不經(jīng)意間我讀到了一篇文章——少年蕭殷的小小說《餓》,瞬間有了興奮,也瞬間有了個比喻,它就是浪花一朵最初的水滴,由水滴而后凝聚成浪花。
出生于窮鄉(xiāng)僻壤的蕭殷,成長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——中國現(xiàn)、當代著名作家評論家。他是怎樣成長的?這篇小文,細細品讀,可以讓我們見到端倪。
《餓》,寫于1930年,時年蕭殷只有15歲。該文刊于《雷聲》第廿一期,是迄今為止被發(fā)現(xiàn)的其最早的作品。按體裁歸類,它應該是一篇小小說——還是我國現(xiàn)代文學史最早的小小說,其義不言而喻。作品寫得怎樣?可以。“可以”應該是恰如其分的評價。公認的小小說的要素,她不或缺。用“我”的心理活動交待我是個乞丐,我不知道怎樣出生,父母是誰,怎樣就到了懂事的年齡,替代了直統(tǒng)統(tǒng)的敘述與交代,表現(xiàn)了作者寫作的不凡才能。后面部分寫了故事的發(fā)展,“我”因為餓,無奈去果園偷果子充饑,被活活打死。前后兩個部分有機串聯(lián),形成作品合理的邏輯結構。作品最值得贊譽的一筆,是小小年紀的蕭殷,就懂得和實踐了隱晦筆法:“似乎有一個高大的巨人,站在我的面前。他并不曾說話,癡癡地望著我,我不知道他在譴責我,還是憐恤我……”切合文本,不尚拔高,卻意蘊無窮。
凝視一朵浪花,滴水成浪;浪奔,浪涌。我以為,這就是人物成長的過程和必然。
作者簡介
陳振昌廣東作協(xié)會員,廣東省河源市作協(xié)原主席。廣東小小說學會監(jiān)事長。作品散見于《中國作家·影視》《中華文學選刊》《小說選刊》《小小說選刊》《故事會》《百花園》《大公報》《北京晚報》《羊城晚報》等報刊;有小說作品被翻譯成英文出版。
原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餓
從娘胎里落了下來,便見不著什么親人。我不知何人把我養(yǎng)育;更不知我的幼年……待我有了理性的時候,我既跟著一班所謂乞丐……或者幼時,是他們把我養(yǎng)育。
白天,跟著他們在街上乞食,黑夜,在屋角;或野廟里歇宿……這種生涯,我不知是苦,還是甜。
我漸漸長得不像人樣了。
我要找一個主人,情愿做人的奴隸,但是結果失望了。唉,我很懷疑。為什么這樣大的世界,連我立足的余地也沒有?畢竟我也是人……這些問題常常去問廟里的神像;但,他們只穆然不答。喲!神佛,也是騙人的。于是我失望了。
饑餓與寒冷,使我軟弱而屈服……我對于世界的一切,只覺得厭倦。
我討厭那笑聲,更憎恨那愛情……我所需要的,只是眼淚與啼哭……為的,呵,這些是我日常生活呀!
為了饑寒的苦痛……我不能不設法補救。但是,我既被社會所遺棄,還有什么補救的辦法?唉!我們窮人,應該這樣饑寒死下去么?
沿門乞食的生涯,現(xiàn)在,既絕望了!
我知道了,離這里不遠有一個果園。那四季都有果實。在平時,我不但不偷,而且心里還在庇護著。唉,現(xiàn)在,我要去偷了。天呵,這是出于無奈呀!
于是我去了。幽手幽腳地爬上一株桃樹上。一陣芳甜的氣味,引得我的口液也幾乎流出來了,滿樹胭脂般的桃實,都向著我微笑。
皙——皙——!我知道人來了。急急跳下來,想逃避,但那人既跑到面前了。我啞然向他求恕,然而無情的棒,已猛烈地落在我的頭上了。我一時昏了。在迷昏中,我聽到許多人的喊聲,我身上受著一棒棒的痛擊。我不曉爭扎,更不曉悲啼,只是睡在地上……據(jù)說我是死去了。
待我醒來時,我發(fā)現(xiàn)我既被抬到一個破廟的門角。我看著渾身鮮血,遍身創(chuàng)傷,我的手不禁顫栗,我聽得我身上,有一股陰寒,在使我戰(zhàn)栗……呼吸快要窒息,我的酸淚涔涔?jié)L到地上……
我凝望著我的心血,發(fā)出凄慘的哭聲!似乎有一個高大的巨人,站在我們的面前。他并不曾說話,癡癡地望著我,我不知道在譴責我,還是在憐恤我……最后,他向我苦笑!我懨懨吐出最后一口氣。呼吸窒息了……
(作者鄭文生,即蕭殷。寫此文時,年十五歲。)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