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是椎子香
作者:溫水義
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椎子樹,或者這樹并不叫做椎子樹,它只是客家方言的一種叫法。它的果實,有人認為是“栲栗”,而我一直都喚它為“椎子”,這是我自小就習慣的叫法。
這種樹長相粗糙,肉質(zhì)干硬,紋理雜亂,除作為整根木樁使用之外,似乎很難做成家具,完全屬于自生自長的頑強的樹,村里人也把它當作防風護沙的屏障。它所結(jié)的果實外殼滿帶著小尖刺,從淺黃到墨綠再到干褐色,都是張牙舞爪的姿勢,實在讓人愛憐不起來。每次經(jīng)過樹下,若是鞋底不夠厚,干黑的尖刺能毫不費力地就刺穿鞋底,直鉆腳板。拔刺得費很大的功夫,否則,那小小的尖刺就會折騰得你苦不堪言。
但是,就在這讓人如此厭煩的尖刺里頭,卻包裹著一顆讓人十分憐愛的小果實。果實的顏色與外殼的尖刺是同步的,從淺黃到墨綠再到干褐色。這種小果實的形狀是圓錐形的,連接根部的那一頭寬大,另一頭則尖小,像極了一個“錐子”;蛟S,“椎子樹”的名字就是源自于它果實的形狀吧。這是我一廂情愿的一種猜想,家鄉(xiāng)沒有人告訴過我。我問了許多人,沒有人能回答,后來就沒問了。不過這個疑問對我來說是有好處的。因為,離開家鄉(xiāng)這么多年,對于這種樹,至今我仍能清晰地記得它的果實模樣。想起它的果實,舌尖的味蕾似乎又出現(xiàn)了它特有的香味。
客家人講究居住環(huán)境的選擇,每個村子的后面都會有一座山,山如椅背,整圍著村莊;村莊前面也須有一條河,或者是溪流。山環(huán)水繞,綠林掩映,客家人逐水而居,靠山而筑。走過了許多客家人居住的地方,似乎都是這個模樣,村子與村子間很像。
我居住的村子后面也有一座山,村前也有一條溪流,村莊四周也是綠樹環(huán)繞。溪流兩岸多種植榕樹、龍眼,還有一排排的青竹。而村后的山上,就長滿了樹木,橫柯上蔽,繁茂成林。這樹木,大部分就是椎子樹。這樹林,是客家人的“風水林”,不許砍伐,不許刨土。于是,天長日久,樹越長越高,越長越壯,林子也就越來越密了。
這種野生野長的果實,質(zhì)樸天然。對于這種大自然饋贈的果實,家鄉(xiāng)人并沒有多大重視它的吃法。一般來說,有三種吃法。一是從山上撿來,洗過清水后白嘴吃。用牙咬破外殼,再用手撕掉其內(nèi)的一層薄薄的皮,然后直接塞入嘴中慢慢嚼著吃。這種吃法,一般是嘴饞的孩子為多。這種吃法不能過急,過急則不能品味到果實的滋味,而且初嘗也品味不出其中的美味。如果能慢慢咬慢慢嚼,果實的淡淡香味便慢慢地從舌頭的味蕾上散發(fā)開來,漫延在口腔之中。第二種吃法是用油爆炒著吃。先把果實撿來洗凈,在水分晾干之后,倒入熱鍋中翻炒,直到香味從鍋中冒騰而起,再灑些粗鹽。這樣,一種香咸的食品就制成了。吃起來,香酥爽口,滋味無窮。但是,這種吃法容易上火,大人們往往不肯讓孩子多吃,也往往不肯這樣爆炒果實。第三種是最普遍的吃法。撿來洗凈后,在水中加點鹽,制成鹽煮椎子。清水煮法,也需要一定的經(jīng)驗,得掌握一定的時間和火候,不能煮得太爛,也不能煮得半生不熟,煮到果實剛好裂開一條縫隙為最佳。這樣,既能讓果實的肉質(zhì)變得松軟,又可以在吃的時候省去不少剝殼的功夫。
我年幼時常到后山撿椎子。跟著小伙伴,三五成群,每人都穿著厚厚的鞋子,拿著小紙袋,就像去完成一件重大事情一樣,前呼后擁地上山去。山路其實不遠,就在村子最后一排人家的屋后,只要穿過幾條小巷,再爬上那個不高的土坡就到了。椎子樹高大粗壯,遮天蔽日,樹下灌木叢生,而且落葉堆積,我們仔細地用小木棍撥開黃葉,露出空地,那一個個黑褐色的小果實就乖乖地躺在地面,可以手到擒來了。撿拾椎子很多時候是靠運氣的,并不是樹上果實累累,地面就會有許多干果可以撿。有時椎子在下墜時,被風吹到了另一個地方;有時椎子下墜后,隨著地面的凹凸不平滾到了另一個地方。所以,撿椎子也需要一定的經(jīng)驗與智慧。這樣,一同上山的小伙伴,就有人撿得多,有人撿得少了。有的小伙伴找到了椎子密集的地方,一聲不吭,全占為己有了。也有的小伙伴找到了椎子密集的地方,興奮地大呼小叫。小伙伴往往在聽到叫聲后,“呼”的一聲全都集中到了那里,地上的椎子一下子就被一搶而光。
爭搶果實,誰都不會生氣,因為山上的樹是公家的,果實自然也是公家的,而且山上的果實往往撿也撿不完。有時,我們正在彎腰埋頭在地面上尋覓時,風一過,樹上又籟籟地往地面掉下椎子呢。我們往往樂而不疲,一邊撿拾一邊玩鬧,直到各人父母的呼喚聲從村子中央的曬谷場上飄揚過來,我們才收起紙袋,匆匆回家去。那時,每人的紙袋中,都裝著多多少少的椎子。過后不久,各家各戶的廚房中,就飄出了椎子的香味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