邂逅一座城
孟春、煙雨、桃花、古城,一群平時無私奉獻愛的女人,在三八節(jié)這一天,美麗邂逅。
窗外,雨聲滴滴,空氣潮濕帶著寒意;車內(nèi),熱情似火,溫暖的氣息在車窗形成可以作畫的水霧。歌聲在座位中傳遞,高低起伏,全然沒有定調(diào),大家天南地北地歌唱,不定內(nèi)容,不定風(fēng)格,抒情歌曲、軍旅之歌、兒童歌曲,任意發(fā)揮。
一下車,剛剛還在喧鬧取樂的同事們,突然安靜下來,大家不約而同地看著那莊嚴的城門,深色的石磚在煙雨中帶著幾分神秘,幾縷煙霧為城門勾勒出動人的輪廓,周圍的建筑與城門融為一體,宛如一幅天然的畫卷,門楣上書“客家古城”幾個大字,幾百年厚重的歷史迎面撲來。
踏著被雨水沖刷得發(fā)亮的青石板,我從東邊的迎陽門進入古城,在大門的右側(cè),我被一個類似壁櫥的青麻石吸引了,它造型古樸簡練,猶若一張開大口的神獸,神秘而威嚴。原來,這是一個“惜字爐”,它上部出檐,類似懸山頂,檐上有七根豎向瓦梁,兩側(cè)有魚尾造型,正脊較為突出,兩側(cè)有魚尾狀紋飾,上有寶葫蘆頂,上部石板從右到左刻有四字楷書“敬惜字紙”。中間開有兩個眼睛狀洞,為出煙口,下部開有一稍大的拱形洞口,為送紙口,兼取灰口。
“敬惜字紙”是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重要習(xí)俗!堆嗑┡f俗志》:“污踐字紙,即系污蔑孔圣,罪惡極重。”由此衍生“敬惜字紙”的行為規(guī)范:凡是寫過字的廢紙不能去踩踏,不能用于裱糊、包裹,更不能用來當(dāng)廁紙,必須要送到“惜字爐”焚化,以此來表達對文字(文化)的尊重。這種傳統(tǒng)體現(xiàn)了古代客家人對知識的尊重和對教育的重視,也反映了他們對文化傳承的責(zé)任感。同時,“敬惜字紙”的傳統(tǒng)也有助于培養(yǎng)人們謙遜、謹慎的品質(zhì),提醒人們在處理文字時要認真、細致,不可輕率對待。走進古城另一處建筑,清代進士鐘一誠手書的“鋤經(jīng)種字”匾依然鑲嵌在門楣。字體雖顯斑駁,但“鋤經(jīng)種字”的思想已經(jīng)融入了耕讀傳家的客家人的血液,成為客家人生存處世的哲學(xué)基因。小小的一個惜字爐、一個被視若珍寶的牌匾,讓我們對自己的祖先崇文重教和耕讀傳家的精神肅然起敬。
定南縣城建縣于明隆慶三年(1569年),這里是古縣衙所在地。行走在古城間,一磚一瓦,一景一物,都是時光的沉淀,像一壇陳醋,等你細細品味。青光石板悠悠巷陌,不經(jīng)意間,仿佛時光倒流,觸摸到了古城最初的模樣。在這里,仿佛躁動都能被撫平,隨意一處,都能得到一份恬淡靜謐。
一家藍衫店吸引了我們,里面的衣服只有靛藍,樸實深厚。客家藍衫是穿在客家人身上的客家文化,是客家文化千年歷史的典型符號和圖騰象征。藍衫與漢服一脈相承,又與嶺南本土服飾相融,見證了客家文化的變遷。樸素簡單的裝飾和顏色便于勞作,布料、染料取材于大自然,防蟲保暖效果極佳……這些無不彰顯出客家人節(jié)儉、樸素、勤勞、聰慧的性格特質(zhì)。客家藍衫傳承至今已有千年,透過藍衫,可以看到客家人勤勞節(jié)儉和樸素包容的精神。
古城見證了滄海桑田,也呵護傳承著非遺文化?图曳棽菽净胰、定南瑞獅等非遺文化與古城文化,像一對舊時老友,在目視下依偎靜坐,互訴衷腸,讓這雨中暮色顯得溫暖明亮。
一面古香古色的旌旗,在煙雨中飄揚,上書“柴火咖啡”,腦海不禁顯現(xiàn)出一個畫面,三五知己,圍坐炭爐,爐上煙霧繚繞,縷縷香氣四溢。細細的雨絲,沾濕了盛開的桃花,在慢煮光陰的安然里,這座寫滿歲月的客家古城,溫潤靜雅地講述著時光的故事。
孟春、煙雨、桃花、古城,一群被傳統(tǒng)文化浸潤的女人,在三八節(jié)這一天,成就一段美好時光,古代與現(xiàn)代在這片土地連接。
作者:康兆妮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