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越萬綠起斑斕
河源冬日的早晨,比想像的更清冷一些。我們一行十幾人,懷揣著從市集上收獲的濃濃煙火氣,融入一縷冷風,走近萬綠湖。
萬綠湖因其“處處是綠,四季皆綠”而得此名,那大片的綠,是無限生機在其中的翠綠。但是,在我第一眼看到萬綠湖時,我對“萬綠”這個詞有了不一樣的理解。沿著湖畔公路慢行,看湖水與草木相爭的綠,看近樹與遠山互襯的綠,深淺不一,濃淡有致。眼睛里的綠,呼吸間的綠,滲入毛孔的綠……一下子,飛撲般涌過來,讓人措手不及。“萬綠”二字在這一刻具象化了,是那般的層次分明。
朱自清在《綠》一文寫梅雨潭,說“那醉人的綠呀,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,滿是奇異的綠呀”。與萬綠湖相比,一汪梅雨潭未免太過小巧。那么,朱自清筆下醉人的、奇異的綠,又如何比得上這浩渺遼闊的萬綠湖的綠呢?
萬綠湖是華南地區(qū)最大的人工湖,原名新豐江水庫,其面積370平方公里,水容量139億立方米。新豐江與東江是河源市的兩大水流,一條從西向東,一條自南向北,它們繞城而過,交匯于市區(qū)東面。由此河源市區(qū)三面環(huán)水,看起來如浮在水上的木伐,得別名槎城。1958年,國家在這里籌建新豐江電廠,在新豐江流徑最窄的山口亞婆山峽谷修筑了攔河大壩,蓄江水而成水庫。
新中國成立后,三十年間,全國各地累計修筑了八萬多座水庫,這是中國水利事業(yè)的里程碑。那些靠著肩挑腳量而筑起的高壩和庫堤,至今依然屹立,見證了一代中國人的艱苦卓越與豪情。為建水庫,流域周邊的居民被迫搬遷,他們離開故土,擇地重建家園,其舍得與付出又何其厚重?每念及這些,心底總涌起莫名、近乎膜拜的感慨。新豐江水庫,自1958到1962,歷時多年才建成,為此付出了努力與貢獻的新豐江人難計其數(shù)。
從高處俯瞰萬綠湖,一碧萬頃。水面波光瀲滟,開闊無邊的湖區(qū)散落著許多大小不一的山體,如翡翠棋盤上隨手布下的棋子。說是山體,其實只見山頭,稱其為水中島嶼或許更貼切些。大山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,它們在蓄水成庫前或許是橫亙于流水前的龐然大物,但水庫建成之后,這些山體大部分被淹沒于水下,天長日久,高聳的山峰只有山頂浮在水面上,而低矮一些的早已不見了蹤跡。山巒,曾經(jīng)的農(nóng)田、屋舍、道路……以及許多人們生活過的痕跡,在水漫過之后,再也沒有出現(xiàn)過?梢韵胂,萬綠湖平靜的水面下,該是一個多么壯闊多姿的世界,有多少故事藏身其中?
湖水在四季的更迭中波瀾不驚,臘月天依舊綠得清亮,照得見天青云白。此情景,恰似蘇軾筆下的“水天清,影湛波平”。渺渺水天間,托起一座座島嶼,不大,相連或相離,各有姿態(tài)。島上大片大片的綠色間點綴著彩色,細看一眼,黃、橘、紅夾雜其間,有的層層疊疊,有的若隱若現(xiàn)。是楓葉,是槭葉,是其他不知名的樹葉……一簇簇,一樹樹。這一刻,燦爛暖融的陽光,絢麗多彩的樹葉,讓冬日的萬綠湖多了一絲斑斕繽紛,更加鮮活、溫暖。
行走間,偶遇山泉水。它從山林間搭建好的竹筒一路奔流而下,在山壁前“嘩嘩”流淌。有同伴直接掬起而飲,感嘆一句:“清甜!”萬綠湖里的水也是自這山林上緩緩而來的泉水,清澈、純凈、無污染。純美的水質(zhì)成就了萬綠湖的美,也造就了豐富而優(yōu)質(zhì)的水產(chǎn),湖里除卻品種繁多的魚類,還有各種蝦類、鱉類、螺類。同時,水產(chǎn)的豐富亦帶來了多種鳥類的聚集。生態(tài)的良性循環(huán)運行起來之后,所有的東西便往著更好的方向不斷發(fā)展。這個集灌溉、發(fā)電、防洪于一體的水庫,同時也滋養(yǎng)著這一方土地的人們。
風拂過頂上枝葉,沙沙作響,樹影婆娑搖曳。嶺南冬日的冷,只是給極少數(shù)的樹木披上彩衣,卻不能使葉片飄落飛舞。一如這突如其來的一陣風,只吹得天更清,云更淡,湖水更加澄澈。
此時,日上中天,陽光照在身上暖意融融。我閑坐白沙灘前,看歡欣愜意的游人,看斑斕招搖的彩葉,看花葉相間的美人樹,看一只蝴蝶從眼前走過飛上花枝,看澄澈得映出笑臉的湖水……
作者:吳春紅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1995年1月5日,《河源晚報》創(chuàng)刊。30年光陰,一張報紙見證、記錄了一座城市的成長。后天,是《河源晚報》三十華誕,這個生日同樣屬于所有晚報人。